隨筆

《大雄的南極冰冰涼大冒險》:
多啦A夢懸疑式劇場版的嘗試

偏钒酸铵
注意:本影評涉及2017年電影的部分劇透,請謹慎閱讀

大家好,這裏是偏釩酸銨(NH4VO3)本人理科生,不擅長寫文章,這是我第一次寫比較正經的「多学」影評,編寫匆忙。難免有誤,希望大家能指出並糾正,不勝感謝。

最近我又重溫了一遍近三年的大電影(17–19年)。此次重溫,希望能有些新的收穫和感想。

2017年的大電影口碑呈兩極分化態勢,個人認為這是這部電影的特殊性所導致。在三年後的今天,我們將其與18年和19年的電影進行對比更顯明顯(20年因為疫情原因,中國目前沒有引進,在此就不做對比)。

世界觀

首先17年的作品與18、19年的比,其最大的不同在於世界觀的複雜化程度是18、19年不可相比的。以最近的19年電影為例,其世界觀比較簡單,故事的內容,細節完善而不冗雜。而17年的作品世界觀遠比其要複雜,其原因在於影片中有很多細節反映了故事比較宏大的世界觀。比如提到這座城市可能建立在冰的下面,但整個城市卻依然有3個小時的光照,宛如在冰下的巨大空間裏有一個人造太陽一樣,如果我們仔細思考就會感覺到很多問題,既然是想了個辦法使冰下能有光照,那麼為什麼只設置三個小時的日照時間?

在本文的答辯過程中此段描述存在一定爭議,詳情請看文章後的「解釋說明」

對此我覺得最大的可能是能源不夠,這就可能有主旨有關。這個如太陽一樣的光芒是怎麼實現的?這如果要全面的細講,顯然不是兩個小時內能講完的東西。更何況影片還存在一些其他類似的細節,比如影片還提到冰河冰河星人放棄了自己的星球,但是為什麼生活在地球的冰河冰河星人也不在了?地球上有冰河冰河星人的研究基地,並且地球這裏有大量的資源,即使不能保證能讓整個星球的人搬過來,但維持一個小城市的運轉顯然沒有什麼問題。影片由此可以延伸出很多很多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年17的世界觀「大」的原因,也是為什麼有人不認可17年電影的一個原因,宏大的世界觀使影片有些給人莫名其妙的感覺,前面鋪墊太長,後面又一下就結束了,整個電影也就不明不白的看完了,自然也令一些觀眾不認可這部電影 。

PS:此外還要提一下17年的電影在電影院看的時候不知道是翻譯質量不高,還是我眼瞎,我整個過程不知道哪個「企鵝」是幹什麼的,後來才知道是保護寶藏庫的(顯然這個企鵝的來源都不知,又是一個可以延伸的細節)因此在電影院看的時候我也有莫名其妙的感覺,不知反派是怎麼一下子出來的,再次看的時候才明白。因此17年的影片翻譯質量也可能是導致17年電影口碑不是很好的原因

懸疑式作品的探討

那麼17年的電影究竟是怎麼樣的?由上可知17年作品中與近兩年都不同,未知元素很多,因此我傾向在類型方面,這是一部純粹的懸疑片。以下我將列舉一些例證來說明:

  1. 前文已經說到,17年劇場版的世界觀較大,這其實也是17年作品的「懸疑」要素之一。較大的世界觀和不充分的說明顯然給予了觀眾較大的想像空間。同時,大而新的世界觀本身也屬於未知事物較多的設定,符合懸疑片的「懸疑」特徵
  2. 17年的音效和OST也非常具有懸念色彩,例如我個人比較喜歡的在電影開頭手環落水的那一段OST,宏大而富有懸念色彩,讓人聽來就很能感覺到手環在電影中所起到的重要地位。百度機器貓吧曾整理了17年的OST,有興趣的話不要錯過。
  3. 劇情的設計也充滿懸疑,比如多啦美的預言,在電影開頭就警告了多啦A夢,而這也在後面一一呈現。在此我與19年同樣出現的預言橋段來對比。與19年阿爾的預言不同,19年的雖然也算設置了懸念,但這個懸念是可以直接被我們猜出來的,因此19年更多的是推進劇情的發展,而不是給觀眾懸念。17年首先在表現上就不同,「占卜遊戲」本身就是一個比較玄幻的猜測,再者,17年懸念的設置不用來推進劇情,畢竟這個預言與本身劇情無明顯直接關聯,也沒有推動劇情的發展,而是單純來加重劇情的懸疑性的,在配合預言出現時,多啦A夢和大雄還在酷熱的房間中,連冰沙都吃不到,多啦A夢根本不信多啦美的說法,多啦美的預言與多啦A夢所處的環境一對比,更加說明了這個預言的作用是加深懸疑性的。同樣,17年作品中還有很多類似的懸疑式情節設計,比如發現包中的電池以及多啦A夢說了一句「這電池好像在哪見過」;在冰中發現的多啦A夢石像等,在此就不一一展開論述了。
  4. 影片的高潮與18、19年不同,更多的是解釋了在影片開頭時設下的懸念而不是注重於如何消滅最終Boss(冰風暴巨人)

既然是一部懸疑片,與近幾年的作品的評判標準就有些許不同。我個人認為,一部懸疑片,重點就在於突出「懸疑」二字。習慣於以前的劇場版風格的觀眾更會感到強烈的不適應。例如最明顯的是影片高潮時間的縮短,與近兩年比缺少燃點。如果我們以擊敗冰風暴巨人為高潮的起始,那麼揭示謎底和擊敗冰風暴巨人的時長一共只有15分鐘左右,遠遠低於近兩年的高潮時長,打敗「冰風暴巨人」的過程也比較粗略。在戰鬥時也沒有18、19年出現的小夫的內心戲描寫,小夫和胖虎的經典打怪組合表現的沒有近兩年明顯。危機感沒有以往那麼強烈,不過以上的這些問題,都基於傳統形式的評價,個人認為不是很適宜評價本片。

綜上所述,17年劇場版是一部懸疑片,與18年19年相比完全不同,因此評判標準也要改變——更應當注重劇情中的懸疑元素,從這一角度看,這個電影還算成功的。從給力的音效,到懸念的設置,都算在這幾年中比較好的類型——反正我第一次看是沒猜出結局的(當然現在想來我應該是可以看出來的,這樣的橋段與14年的相仿)。而作品中宏大的世界觀,也可以理解為增強懸疑感。而那些不解釋的事情,本身也可以不解釋,就當留個白也其實可以。

而17年電影的不足,在前面已經提到,一是鋪墊太多,前期比較乏味;二是後期高潮部分打鬥不是很精彩,另外懸疑的謎底有點老套。

不過從整體上看,17年的劇場版與其他劇場版不同之處多,是水田多啦電影中一次很不錯的嘗試。然而這樣的模式不知為何沒有延續下去,雖然我可能還是習慣於傳統模式的影片,但這樣的嘗試就這樣消退了也其實顯得有些可惜。

結尾和最終評價

今年的電影(2020年的大電影)因為疫情的影響,恐怕不能在電影院見了,但是重溫一遍舊的電影,還是能有到不少新的體會(雖然沒有第一次觀看是內心的激動了),至少重看了一遍17年的電影,改變了我對17年電影的一些不恰當的認識(ps:在三年前我還曾吐槽Boss「冰風暴巨人」太醜了)。

太醜了,太醜了,不忍直視。

當年發表的感慨

說了這麼多,總該說一說我對這部作品的整體評價吧。這一個作品算是水田版對新風格的嘗試,作品偏向懸疑,與傳統的多啦A夢作品很不一樣,因此大家這個作品的評價是比較見仁見智的。如果要我回答這一問題,整體風格還可以,但可惜也有一些缺點,導致我不能給出很高的評價,在目前我看過的所有水田劇場版中,算得上是中等的水平,另外,我還看到了一些比較極端的評價,這有可能就是之後的多啦A夢電影沒有在嘗試17年劇場版的劇情的原因了。

我的朋友「橘鯤」為此文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見,在此表示感謝

解釋說明:有關17年電影是否是人造光源的討論

在初稿答辯時,有吧友對文章「比如影片有提到這座城市是建立在冰的下面……那麼為什麼只設置三個小時的日照時間?」一段提出了有關質疑,由於這一點對正文主旨沒有直接關聯,如果在正文中大段解釋,會使文章顯得比較贅余。因此在文末進行比較詳細的解釋。

首先,從電影本身來看,是無法回答」是否為人造光源」這一問題。正如我在文章中談到:17年的作品中很多細節沒有詳細解釋,這一個問題同樣如此。所以,我會以兩個相反的觀點闡述。

若認為不是人造光源,關於影片中提到了三個小時的光照,審核君給出了一個相對合理的解釋。三個小時的光照時長符合南極地區的地理特徵——太陽照射的時長本來就可以只有三個小時的,那麼也解決了「為什麼只設置三個小時的日照時間」這一問題。

但是如果這麼認為,還需要解釋另一個問題。

如上圖,此圖裁剪與一小時20分28秒的畫面,可以看到「天空」被「冰風暴巨人」劈成了六邊形的稜柱,或者說,這天空並不是天空,後面小夫的話更直接說明了問題,即——一行人並不在地表,可能是在冰下。

即穹頂的大洞聯通到地表,更直接說明一行人至少是在某個物質的下面(裁剪於一小時30分45秒)。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某個物質」是否具有穿透自然光的能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又要引入「某種介質」,這個介質具有極強的透光率,能夠使太陽光輕然易舉的透過可能有幾米深的地方。當然,即便是冰塊的話,將冰本身構築成多條六稜柱狀進行透光的效果是否應該要比單純冰塊更好,或者說本身這樣的六稜柱結構的透光性是否要比單純一體的結構更好也尚沒有更進一步地研究,哪怕是冰塊,透光性也不一定能夠參考單純冰塊的透光性去猜測。而且這樣的解釋不僅可以解決上述問題,還能解釋「為什麼會有天空」這一問題。但是在影片中,沒有明顯的證據能證明此觀點。

這一觀點由審核君提出,在此表示感謝

若認為是人造光源,那麼天空的組成是否是透光性強的材料就不重要了,可以不用考慮上文中提到的透光率問題。當然,新問題也很明顯,首先就是在正文中指出的「為什麼只設置三個小時」,另外,難以解釋天空的問題。在與審核討論的過程中,我認為天空有可能是畫上去的,類似「未來日記」一樣。(很久以前看的了沒有太大印象了,記得有一集講了大雄在未來日記中寫的東西導致了地球的未來大污染,天空就是直接畫上去的,印象中天空好像也是稜柱形的人造物,但是記憶不清了可能會出錯),不過在劇中還是沒有直接的,令人信服的證據。

當然,我在正文說「可能是建立在冰的下面…」,說明我還是認為是天空是透光性不強的冰(這裏的不強相對於「某種介質」講),光照是由於人造光源。畢竟整個作品的最終起源都源於冰,多啦A夢一行也是如此認為的(這個證據還是顯蒼白不能完全說服,不過也只能是我觀點的唯一依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