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考古】盘点各个角色的中文译名之哆啦A梦

Dorawinnie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现如今,我们都知道《ドラえもん》这部作品按照藤子·F·不二雄老师的要求,其中名译名统一为《哆啦A梦》(香港为《多啦A梦》)。但是在漫长的岁月里,这部作品以及相关角色也有很多版本的译名,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朋友们,记忆也不相同,从本期开始,我们就来盘点一些这些角色曾经的中文译名,本期我们就从哆啦A梦开始。

华语地区早在70年代,就将《哆啦A梦》这部作品引进,由于当时华语地区没有加入《伯尔尼公约》,所以也就没有取得授权。

香港地区的《儿童乐园》杂志在1970年代引进《哆啦A梦》这部作品时,将其翻译为“叮当”,这个名字是由当时担任《儿童乐园》编辑的张浚华所起,灵感就来自于哆啦A梦身上的铃铛,而“叮当”应该就是华语地区最早的译名了。1980年代,香港无线电视台引进《哆啦A梦》动画,也沿用了“叮当”这个译名,由于《儿童乐园》以及香港无线电视台在东南亚华语地区的影响力,“叮当”也很快传开,成为华语地区最为熟知的译名之一,直到现在,还有人称其为“叮当”。

据有的资料介绍,一本名为《日本画报》杂志曾将哆啦A梦翻译成“杜拉蒙”,但是笔者并没有查到这个说法的具体出处。

之后台湾地区引进《哆啦A梦》的时候,也从香港译名“叮当”吸取的了灵感,起名为“小叮当”

1988年,剧场版《大雄的平行西游记》在日本上映,影片为了突出中国元素,在宣传期间所发布的预告片中,还特意使用了全中文的标题:机器猫·乃比太的同次元西游记。由此可以看出,在“哆啦A梦”这个官方正式确定的译名出现之前,“机器猫”也确实是官方认可的译名。但是在最终的成片当中,这一完全中文的标题却并没有使用。

1989年,中国大陆的广东电视台引进了《哆啦A梦》动画,沿用香港地区的“叮当”这一译名。

中国大陆地区的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90年代初引进漫画,作品标题名翻译成《机器猫》,角色也和作品标题同名。

1991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进《哆啦A梦》动画,这一版本的标题翻译为《机器猫》,而“哆啦A梦”这个角色则被翻译成“阿蒙”,估计来自于日语ドラえもん后半部的发音。其实个人还是比较喜欢“阿蒙”这个译名的,既显的比较“萌”,而且也符合日语的一部分发音。

其实,哆啦A梦还有一个比较冷门的译名“虎阿蒙”,这个译名出现在1990年代的一些“七小子”中文漫画中,这个译名中的“阿蒙”就不用说了,而“虎”估计是来源于ドラえもん中的“ドラ”,在日语中,虎的发音为“トラ”与“ドラ”相近。

1995年,在藤子·F·不二雄老师的要求下,华语地区统一译名“哆啦A梦”。结束了五华八门的译名历史,1995年8月,吉林美术出版社以“哆啦A梦”为名出版发行了大长篇漫画。台湾地区的青文出版社,以及香港地区的文化传信出版社则是从1997年开始陆续以“哆啦A梦”为名出版漫画的。

各位朋友如果还知道哪些译名,也请在留言区补充

月见台17600是由哆啦A梦爱好者创立的公众交流平台,如果你喜欢请分享给你的朋友,如果你有什么建议或者有兴趣进行投稿,请加入QQ群:113197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