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我們都知道《ドラえもん》這部作品按照藤子·F·不二雄老師的要求,其中名譯名統一為《多啦A夢》(香港為《多啦A夢》)。但是在漫長的歲月里,這部作品以及相關角色也有很多版本的譯名,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朋友們,記憶也不相同,從本期開始,我們就來盤點一些這些角色曾經的中文譯名,本期我們就從多啦A夢開始。
華語地區早在70年代,就將《多啦A夢》這部作品引進,由於當時華語地區沒有加入《伯爾尼公約》,所以也就沒有取得授權。
香港地區的《兒童樂園》雜誌在1970年代引進《多啦A夢》這部作品時,將其翻譯為「叮噹」,這個名字是由當時擔任《兒童樂園》編輯的張浚華所起,靈感就來自於多啦A夢身上的鈴鐺,而「叮噹」應該就是華語地區最早的譯名了。1980年代,香港無線電視台引進《多啦A夢》動畫,也沿用了「叮噹」這個譯名,由於《兒童樂園》以及香港無線電視台在東南亞華語地區的影響力,「叮噹」也很快傳開,成為華語地區最為熟知的譯名之一,直到現在,還有人稱其為「叮噹」。
據有的資料介紹,一本名為《日本畫報》雜誌曾將多啦A夢翻譯成「杜拉蒙」,但是筆者並沒有查到這個說法的具體出處。
之後台灣地區引進《多啦A夢》的時候,也從香港譯名「叮噹」吸取的了靈感,起名為「小叮噹」
1988年,劇場版《大雄的平行西遊記》在日本上映,影片為了突出中國元素,在宣傳期間所發佈的預告片中,還特意使用了全中文的標題:機器貓·乃比太的同次元西遊記。由此可以看出,在「多啦A夢」這個官方正式確定的譯名出現之前,「機器貓」也確實是官方認可的譯名。但是在最終的成片當中,這一完全中文的標題卻並沒有使用。
1989年,中國大陸的廣東電視台引進了《多啦A夢》動畫,沿用香港地區的「叮噹」這一譯名。
中國大陸地區的人民美術出版社於1990年代初引進漫畫,作品標題名翻譯成《機器貓》,角色也和作品標題同名。
1991年,中國中央電視台引進《多啦A夢》動畫,這一版本的標題翻譯為《機器貓》,而「多啦A夢」這個角色則被翻譯成「阿蒙」,估計來自於日語ドラえもん後半部的發音。其實個人還是比較喜歡「阿蒙」這個譯名的,既顯的比較「萌」,而且也符合日語的一部分發音。
其實,多啦A夢還有一個比較冷門的譯名「虎阿蒙」,這個譯名出現在1990年代的一些「七小子」中文漫畫中,這個譯名中的「阿蒙」就不用說了,而「虎」估計是來源於ドラえもん中的「ドラ」,在日語中,虎的發音為「トラ」與「ドラ」相近。
1995年,在藤子·F·不二雄老師的要求下,華語地區統一譯名「多啦A夢」。結束了五華八門的譯名歷史,1995年8月,吉林美術出版社以「多啦A夢」為名出版發行了大長篇漫畫。台灣地區的青文出版社,以及香港地區的文化傳信出版社則是從1997年開始陸續以「多啦A夢」為名出版漫畫的。
各位朋友如果還知道哪些譯名,也請在留言區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