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

从黑历史短篇走进
胖虎定律
的心理学根源

野原哆啦首发于贴吧

前言

胖虎在短篇日常和長篇冒險的反差表現,為《哆啦A夢》讀者所津津樂道。Jump系漫畫《銀魂》第124、157、381話中,將這一現象概括為「ジャイアン映画版の原理」,傳到中文圈後稱為「胖虎定律」。由於生動地描述「認知失調」和「認知偏差」的常見心理學現象,成了知名網路用語。

此話題本身的屬性,容易造就不太平心靜氣的討論氛圍,但其宗旨無非是呼籲客觀平和地看待人事物的各種面向。本文將從《哆啦A夢》實際出現過的黑歷史劇情出發,詮釋「胖虎定律」的奧秘。

一、黑歷史短篇〈佔領胖虎〉

1-1短篇簡介

本次引用的短篇是〈佔領胖虎〉(連載:《小六》1974/11),僅收錄於《藤子大全集》第2卷。作為兒童漫畫,該篇黑色幽默過於尖刻諷刺,角色性格過於極端,可說是《哆啦A夢》的黑歷史。

這種青年向(甚至成人向)的劇情,成功詮釋「胖虎定律」此一現象的荒誕,放在《超能力魔美》或《中年超人左江內氏》也不違和,但放在《哆啦A夢》這種以「苦悶現實中發掘趣味與希望」為基調的作品,充滿了負能量與荒誕感……。做好心理準備吧。

1-2劇情內容

胖虎和大雄起了爭執。胖虎以蠻橫無恥的態度脅迫大雄妥協,然而這次他竟然變本加厲,不僅指鹿為馬,還命令大雄公然對他下跪認錯,直接踐踏大雄的尊嚴。為了息事寧人,大雄只好承受這一胯下之辱。讓靜香看到自己尊嚴盡失的模樣,大雄只能尷尬地笑了笑。

靜香知道大雄才是對的,但她似乎不懂換位思考,非但沒有安慰,反倒指責大雄沒有堅持到底的勇氣。哆啦A夢也覺得大雄應該抱著打一場的決心。大雄覺得哆啦A夢的說辭簡直是要把他推進火坑,哆啦A夢趕忙提供解決方案,用道具抽取大雄的靈魂,讓他以靈體形態佔領胖虎的身體,簡單來說就是做做表面功夫。

於是,大雄控制胖虎的身體,惹怒胖虎媽媽後,把當時在場的人邀去空地,對著自己的身體下跪認錯,演了一齣生動的獨角戲。

★小夫:「沒想到胖虎知錯能改耶。」安雄、春夫:「刮目相看了。」

靜香:「發現自己錯了馬上就道歉,真是個男子漢。」大雄:「怎麼會這樣呢?」

1-3情節荒誕之處

  1. 武力面前被踐踏的尊嚴:由於力量懸殊,胖虎無需動武就能明目張膽地顛倒是非,甚至逼迫大雄只能像哈巴狗一樣下跪認錯。
  2. 只會說風涼話的旁觀者:靜香指責大雄沒有勇氣堅持到底,自己當場卻也沒為他說一句公道話。
  3. 檢討受害者的腐朽觀念:舊時代的價值觀,普遍習慣檢討受害者,認為霸凌的起因是受害者不敢反抗,打一場就沒事了。藤子藉大雄之口,直接道出這種簡單粗暴的觀念是多麼可怕。
  4. 假象之下討不回的公道:大雄用道具營造「胖虎下跪認錯」的假象,但真正的胖虎從頭到尾毫無悔意,反倒兩次「下跪認錯」的都是大雄自己。
  5. ★荒誕而真實的「胖虎定律」:最終,其他人簇擁著加害者胖虎,大大讚揚他道歉的善行,卻沒人跟受害者大雄說一句,「你總算討回你該有的公道了。」

二、認知失調

〈佔領胖虎〉固然是一則將人物性格極端化的黑歷史短篇,但其反映的心理學現象是確鑿的。一個壞人常做壞事,但當他做了一件好事,我們可能原諒他過去種種惡行,大肆讚揚他的善行,以致認為他是好人,之前的壞只是一時糊塗;一個好人常做好事,但當他做了一件壞事,我們可能忽略他過去種種善行,大肆批判他的惡行,以致認為他是壞人,之前的好只是虛假偽裝。   人們厭惡由白到黑,更期望由黑到白,可謂想法隨著關注點不同而改變,然而「好人犯錯不可原諒,壞人從良難能可貴」的確是現實中凡人基於心理預期及旁觀角度,容易走入的誤區之一。這種現象稱為「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一旦出現新舊認知衝突的情況(如接收到與自身觀念相悖的訊息,或做出不符原本態度的行為),人們為緩解或消除「不一致性」帶來的心理不適感,傾向在認知上追求協和的「一致性」。這種迫切尋求心理平衡的意念,容易使人們不理性地將事物合理化解釋,其一是徹底否認新認知,其二是鑽研新認知卻未經足夠考慮就全盤覆蓋舊認知。   據遠足新報,《哆啦A夢》45卷短篇中,胖虎對大雄動武173次;按同樣算法,原作17卷長篇中,胖虎固然展現不同尋常的另一面,也曾對大雄動武14次。然而有人索性忽略胖虎的暴力傾向,稱其是「善良可愛的孩子」;有人認為胖虎在冒險中挺身而出,便將其欺凌行為淡化成「只是同學打打鬧鬧」。以上反映了「認知失調」如何影響人們看待事物的態度,但不足以解釋人們對於胖虎的反差表現何以如此印象深刻,於是「認知失調」造成了何種「認知偏誤」就成了重中之重。

三、認知偏誤

「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泛指一切依主觀感受而非客觀資訊建立起的觀念所導致的「非理性」結果,按照常見生成機制,分為「記憶偏誤」(Memory Bias)、「社會偏誤」(Social Bias)等類型。  

3-1序位效應

首先討論「序位效應」(Serial Position Effect)──一種記憶偏誤,指人們傾向於對「最先」或「最後」認知的事物有更為深刻強烈的印象,因而忽略了該事物的其他面向,即「一葉障目」。依記憶時期的細節差異,又分為「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與「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兩者看似迥異卻相輔相成,使人們難以客觀平和地看待事物。   「首因效應」指「僅僅著眼於第一印象」,比如剛認識一個人不久,我們容易單憑第一印象判定其為人。「近因效應」指「僅僅著眼於近期變化」,比如經過一段時間後,一個人最近表現出的姿態,容易取代我們對他的原印象,「胖虎定律」正是近因效應的體現。

從「序位曲線」圖表中可發現,人的記憶點在圖表上成「類U字形」,開頭和結尾的記憶,遠比中間來得鮮明,然而中間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使人們更傾向於近因效應。相較於某事物維持的「常態」本質,我們更容易注意從好到壞或從壞到好的「變化」,此即「反向定位」造成的轟動──人們的關注點總在與第一印象最不同的地方,進而忽略了前者。

3-2暈輪效應

此外還有「暈輪效應」(Halo Effect)──一種社會偏誤,當認知者對某人形成較為深刻強烈的既定印象後,傾向於從局部出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擴散後得出整體。這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即過分關注或放大事物的矛盾點,從而喪失對本質的基本判斷。

這裡將45卷短篇和17卷長篇作為樣本,雖然偶有胖虎力挺大雄的短篇故事,但為方便說明,我們粗估大雄被胖虎毆打次數:被胖虎力挺次數=(173+14):17=11:1,大雄平均被胖虎打11次才能等到1次幫助,但在受「暈輪效應」影響的人眼中,被挺1次即為全部,被打11次微不足道。

我們理應秉持客觀平和,避免主觀色彩過於濃厚,這在日趨分眾極化的世界是一條艱難的道路,但我們至少能從小事開始嘗試,比如「如何更加客觀地評價胖虎這個角色?」

四、克服誤區

4-1評價角色的建議

胖虎不是「善良可愛的孩子」,因為在短篇〈胖虎,生日快樂〉中,連他自己也意識到平時以大欺小的為人,換不到真心祝福。胖虎也不是「十惡不赦的壞蛋」,因為在長篇《天方夜譚》中,胖虎背著大雄橫越沙漠,令小夫也不禁感嘆。

用單一詞語評價立體化的角色是不合適的,若要盡可能客觀評價,就是將顯著的正反特點一同列出,比如胖虎是「粗暴、蠻橫、仗義、強勢」。相對地,大雄不是什麼「無所不能的天才」,也不是「一無是處的廢柴」,他是「善良、感性、懶惰、弱勢」。

事實上胖虎有著極強的「領地意識」──為了維持孩子王的地位,既喜歡橫行霸道地欺負同學,滿足慾望、宣示權力,也會在同學受外人欺負時挺身而出,防止自身存在價值被更強者奪走。這兩種看似衝突的表現,始終符合他口中的「剛田主義」:「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我們不能因為胖虎的重情重義,而忽略他的蠻橫無恥;也不能因為他的蠻橫無恥,而忽略他的重情重義,否則便容易一味地吹捧或貶低角色,受「序位效應」所困而無法脫身。

4-2「胖虎定律」的啟示

筆者身為三次元的讀者兼二次元的看客,儘管常拿「胖虎定律」調侃(此一定律在二次元用語相當於「反差萌」),但這一定律真正的啟示在於,別因此認為只要平時行惡,就能在世道上佔盡便宜;更別因為「反向定位」而被蒙蔽雙眼,無法看清事物全貌。

畢竟,「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的交互影響是無止盡的。「胖虎定律」只不過是近因效應等社會現象在《哆啦A夢》的反映而已,「白紙上的一顆黑點」和「黑夜中的一顆星星」也是同樣道理。為避免受到迷惑,我們應學習克服認知上的誤區:

  1. 各人有各人的主觀乃無可厚非,但倘若思想的主觀色彩過於濃厚,徒增衝突機會在所難免。
  2. 「同等看待事物各種面向」的立場不見得有多高明,但至少能避免無謂的對立。
  3. 學習客觀評價人事物的方方面面,藉此擺脫「序位效應」的桎梏,才能離「求同存異」的包容心更近一步,和其他人共同營造平和交流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