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70、80後都在1990年代的時候,看過一部動畫,動畫的主人公是一位叫美琪的女孩子和一隻即像狸又像貓的動物,他可以使用魔法幫助女主角美琪解決各種難題。由於當時的諮詢並不沒有現在發達,再加上極其相似的畫風,以及這部動畫的名字,讓不少人以為這是《哆啦A夢》的山寨動畫,直到多年以後,才知道這其實也是藤子·F·不二雄老師的作品,這部動畫的名字叫作《叮噹貓》。
《叮噹貓》的漫畫連載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70年7月至1974年1月,連載於潮出版社的《幼兒繪本(ようじえほん)》雜誌上,這時的連載,每集的故事非常簡單,篇幅也只有一頁。作品名字為日語平假名寫法的《ぽこにゃん》。
第二階段的連載則開始於1975年4月至1978年5月,連載的雜誌是潮出版社的《希望之友(希望の友)》雜誌,這時的連載,故事情節增多,篇幅也加長,最多的可以達到十多頁。作品名字為日語片假名寫法的《ポコニャン》。
從時間上可以看出,《叮噹貓》的連載時間幾乎是和《哆啦A夢》同時開始的,而這兩部作品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在《叮噹貓》的漫畫裡,叮噹貓也是住在一個小男孩家裡,這個小男孩名叫太郎,而叮噹貓也可以用自己不可思議的能力製造出各種道具,來幫助太郎解決問題。
不過兩部作品也有很多不同,比如哆啦A夢的到來是為了幫助大雄「改變命運」,他的「任務」就是能夠幫助大雄成長。而在《叮噹貓》的漫畫中,從頭到尾都沒有解釋,叮噹貓為什麼在太郎家裡,也沒有說明他在太郎家裡的目的是什麼。相對《哆啦A夢》來說,《叮噹貓》的說教意味更少一些,很多都是單刀直入地講述一個新奇好玩的故事。估計這也是藤子·F·不二雄老師考慮到不同年齡段的理解能力而進行的創作。可以說,《叮噹貓》就是相對低齡版本的《哆啦A夢》。
同我們之前介紹過的《宇宙小毛球》一樣,《叮噹貓》的漫畫版和動畫版也有極大的不同。《叮噹貓》的動畫於1993年4月開播,因為原作漫畫與《哆啦A夢》有很多相似之處,而當時《哆啦A夢》也正是人氣非常高的時期,所以為了能與《哆啦A夢》有所區分,在藤子·F·不二雄老師的授意之下,動畫製作組對原著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動,僅保留了標題以及叮噹貓的整體形象,對設定和故事情節,全都進行了重寫:將原作的主角,男孩太郎,改為了一位名字叫作美琪(ミキ)的女孩,並加入了叮噹貓的來歷:叮噹貓來自於神秘的「叮噹貓之國(ポコニャンの國)」,在美琪外出郊遊的時候和她相遇,並被美琪帶回到家裡,從此兩個人一起像姐弟一樣生活。為了配合播出時的1990年代,也對原著中的環境描寫做了改動。除此之外,叮噹貓在形象也做了細節上的修改:在動畫中,叮噹貓是橘黃色的身體,身穿藍色背帶褲。
故事的最後一集,美琪一家要搬去紐約,而叮噹貓就選擇留下陪伴美琪的外公(為外公配音的是在「大山版」《哆啦A夢》動畫中小夫的配音演員——肝付兼太)。可以說,相對於原作漫畫來說,除了標題和叮噹貓的形象之外,《叮噹貓》動畫完全是原創的一部作品了。
由於《哆啦A夢》曾被翻譯成《小叮噹》,所以當《叮噹貓》在國內電視台播出的時候,很多人聽到這個名字,還以為播放的是《哆啦A夢》,等到打開電視機的時候,才發現「上當」。
《叮噹貓》的原作風格相對低齡,而且受限於篇幅,再加同一時期,藤子·F·不二雄老師也有其它作品連載,這就使得《叮噹貓》在藤子·F·不二雄老師眾多作品中的人氣並不突出。再加上一些早期的歷史原因,也讓很多國內讀者經常會將《叮噹貓》與《哆啦A夢》相混淆,很多人也是直到網際網路時代之後,才慢慢了解到兩部作品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