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在日本模玩界有個說法:如果一家廠商遇到了經營危機,有兩記「靈丹妙藥」,定能起死回生,一個是「大和號」 ,一個是「零式戰鬥機」,由此可見大和號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巧的是這兩樣在多啦A夢漫畫中的一個短篇中都出現了,而本期我們就通過這個短篇來了解了一下日本人的「大和號」情結。
《遙控大海戰》最初發表於《少年sunday增刊》1976年9月號,故事的原本標題為《多啦A夢大海戰(ドラえもん大海戦)》,在收錄到單行本之後,改為了現標題。故事講述的是,大雄用好不容易攢下的零花錢,買了一艘遙控快艇,但是卻被小夫的大和號模型撞沉。小夫非但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對大雄百般嘲笑。為了報復,多啦A夢和大雄便搶奪了小夫的大和號模型並進行了改造。可是沒想到的是,小夫向其表哥求助,並用遙控零式戰機的魚雷將大和號擊沉,怒不可遏的多啦A夢隨即展開復仇行動,在一番戰鬥之後,多啦A夢用袖珍潛艇不但將零式戰機擊落,還將小夫和其表哥的小船擊沉。
該篇可以說也是有着反戰主題的作品之一,而小夫表哥最後說的那句話,一語道破了戰爭的本質,也堪稱整個多啦A夢作品中的經典台詞之一。
首先我們來初步認識一下大和號
早在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之前,日本軍部就認識到,他們在太平洋的一系列擴張計劃會觸犯英美等國的利益,認為日美之間必有一戰,於是便把美國列為假想敵開始做戰爭規劃。同時他們也認識到日本和美國的工業基礎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聯合艦隊在規模上很難跟美國的太平洋艦隊相抗衡,於是日本海軍所制定的艦隊發展規劃便是,以單體戰艦的質量來彌補數量上的差距。而大和號便是這種發展思路下的產物。1934年,日本海軍正式向艦政本部(舊日本海軍負責造船相關事務的部門)提出建造大型戰列艦的計劃,在經過數次討論之後,戰艦各項設計相繼定型,並於1937年開始動工。艦名「大和」的來源為古日本的大和國,同時也是日本的別稱,從命名上便可以看出,日本全軍上下對其所寄予的厚望。1941年12月,建造完畢的大和號正式交付聯合艦隊開始服役,並於1942年2月成為聯合艦隊旗艦,同年,「大和級」戰列艦2號艦「武藏號」也開始正式服役。「大和級」戰列艦原計劃建造四艘,但是,3號艦「信濃號」在建造途中改為航空母艦,第一次出航就被美軍擊沉,而4號艦則被取消。
1945年4月7日,大和號被美軍擊沉,全艦包括艦長有賀幸作在內,共2498人陣亡,僅存活276人。
大和號全長為263米,滿載排水量為72800噸,最高航速27節,配有三座三聯裝460mm主炮,是當時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戰列艦。
很多人提起大和號,都會聯想到同為軸心國製造的另一艘著名戰列艦——德國的俾斯麥號,兩艦確實有許多共同點:同為集結本國最先進技術所造,同為本國所建造的最大型戰列艦,也同樣都肩負着本國海軍的希望,但是兩艦的命運卻大相逕庭:俾斯麥號的戰爭生涯雖然短暫,但是在第一次作戰行動中,僅用了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相繼擊沉號稱「英國皇家海軍驕傲」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重創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最後英國皇家海軍調動了相當於半個主力的艦隊對其進行圍剿,並將其擊沉(是否擊沉,現在依然存有爭議,在後續對俾斯麥號沉沒地進行的深海考察中,包括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在內,都認為俾斯麥號是自行鑿沉)。
而反觀大和號,空有「世界第一」的名號,實際參加戰鬥的次數寥寥無幾,即使隨艦隊出征,大部分時間也是作壁上觀,拿的出手的戰績基本為零。除了二戰後期,航空母艦的地位逐漸提高之外,日本海軍對其謹慎的使用策略也是大和號表現平平的原因。由於大和號大部分時間都停留在駐地,加上大和號上的生活設施、伙食水準非常高,所以陸軍以及其它艦艇上的官兵,為其起了個「大和賓館」的外號加以嘲諷。
雖然大和號是日本建造的史上最大的戰列艦,但是因為在建造期間以及戰時都處於高度保密的狀態,所以從服役開始到沉沒,除了日本政府以及軍隊內部之外,絕大部分日本人根本不知道有此艦的存在,在當時日本人的心中,最能代表日本海軍的戰艦其實是「長門號」。
據考證,大和號第一次在全日本公之於眾,是在1945年的9月6日,這一天,日本的各大報紙相繼報道了9月4日和9月5日,日本政府召開的第88次臨時會議,這次會議上公佈了日本在二戰中各個軍備的損失情況,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大和號和武藏號。但是這段時期由於是戰爭剛剛結束,盟軍佔領總部對於涉及到舊日本軍國主義的內容十分敏感,所以很多日本人只知道大和號曾經存在過,但是對於大和號的相關細節,諸如具體性能、作戰經歷等,了解的並不多,很多相關報道也並不準確,甚至出現過大和號內部有電車通行這樣的傳言。
而真正讓大和號全民普及的則是1949出版的由吉田滿所著的《戰艦大和的最後時刻》,該書以一個預備仕官的視角,講述了自己在大和號的經歷。雖然該書做為文學作品,多少會有杜撰的成分,但是並不影響其受歡迎程度,至今仍有再版。其實這本書早在1946年就已經成書,但是當時盟軍佔領總部以涉及軍國主義內容為由禁止該書出版,直到1949年解禁。1953年,該書被改編成電影《戰艦大和》,由阿部豐擔任導演,同時還請來了曾擔任過大和號副長的能村次郎以及曾參與過大和號設計的松本喜太郎擔任顧問,同時許多演員也有服役經歷,此片在當時也引發了一定的社會關注度。
1960年代開始,隨着戰爭結束日期的日益久遠,盟軍佔領總部的政策也開始放鬆,關於大和號的各種文章、書籍、雜誌開始增多,日本人對大和號的了解也開始加深。
1974年,被稱為日本科幻動畫裏程碑的《宇宙戰艦大和號》開始播出,在日本社會,尤其是青少年之間再一次引發了「大和號」熱潮,這部動畫的第一期於1974年10月開始播放,到1975年3月結束,而《遙控大海戰》最初發表於1976年,所以很難說藤子·F·不二雄老師在創作的時候沒有受這部動畫的影響。
1980年初,針對大和號沉沒地點的深海考查工作正式展開,並於1985年,成功的鎖定了大和號沉沒的位置,考查隊拍攝到了大和號的照片,並打撈出了部分殘骸。
1999年,曾經對鐵達尼號進行深海考查的團隊拍攝了大量視頻素材,並開始對公眾播放,這也是很多日本人第一次近距離看到大和號的「真容」。
而說到日本人的大和號情結從何而來,一些日本學者總結出了三個關鍵詞:自尊、神秘、悲壯。
這三個看似毫不相關的詞之間其實有着一定的關聯性:考慮到戰列艦這個艦種徹底消失的現狀,作為「世界第一」的大和號在世界艦船史上絕對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而日本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能造出「世界第一」,拋開戰爭因素不談,這足以體現當時日本的造船工業水平,再加上代表日本的「大和」這一名字,所以大和號,成為了戰後全世界否定和批判日本的風潮中,日本人心中那僅存的一點驕傲和自尊。而這樣一艘巨艦,直到戰後才為日本人所知,這種神秘感也讓日本人想更多的去探究大和號,去更多了解大和號背後的故事。而在這了解的過程中,大和號空有實力卻沒有作為的事實,也喚起了日本人所謂的「同情心」,而做為「世界第一」卻始終沒有與美軍決戰的機會,也給後人留下諸多「如果論」,也讓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日本人心中多少覺得有點「悲情」。
一位日本學者曾說:「大和號作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武器,如今卻成為腐爛不堪的廢鐵,似乎也是在警醒世人:無論過去多麼輝煌,也終會因為戰爭成為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