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男孩节与鲤鱼旗
在单行本第6卷,有个叫《鲤鱼旗》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小孩子因为家里买不起鲤鱼旗而闷闷不乐,哆啦A梦就拿出道具制造出了一大堆鲤鱼旗送给他,完成了他的心愿。

该篇故事最初发表于《小学三年生》1974年5月号,而5月5日就是日本的传统节日“儿童之日(こどもの日)”,也被称为男孩节,而在这一天挂鲤鱼旗,就是传统习俗之一。

儿童之日的前身是日本端午节,一般认为这个节日自飞鸟时代从当时的唐朝传入日本,而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端午风俗。发展到平安时期,天皇会在端午节这一天,举行走马(类似于阅兵式)演练,同时还会举办骑射比赛,非常热闹。
到了镰仓时代,武家政权统治日本,骑射比赛这种能够体现武士精神的活动被继续发扬广大,加入了武士骑马决斗的项目,同时家家户户会在门口挂军旗。所以在镰仓时代,端午节也被称为尚武之节。

到了江户时代,德川家康统一日本,日本迎来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期,但是尚武之风并没有改变。只不过挂军旗,改成了悬挂鲤鱼旗。这一习俗则是取自于中国有关“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在日本人看来,“鲤鱼跃龙门”是勇敢的象征,所以悬挂鲤鱼旗也是能够保佑家里的男孩能够健康成长,大户人家会还在家里摆放象征武士的“五月人形”。因此在江户时代,端午节也成为男孩节。


在明治维新之前,端午节同中国一样,都是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但是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废除旧历,改用公元纪年,所以端午节也改成了每年公历的5月5日。
1948年,因为传统的端午带有强烈的武士道色彩,所以战后的日本政府将5月5日定位为了儿童之日,节日主题也改为“重视儿童人格,关注儿童幸福,感恩母亲”。但是悬挂鲤鱼旗这一习俗依然保留了下来。

鲤鱼旗的不同颜色、大小、悬挂位置,也有着不同的意义:
悬挂在最上方的是大鲤鱼。
黑色的鲤鱼旗,代表着父亲,也就是一家之主。
绯红的,则是代表母亲。
下面小一点的五颜六色的则是代表孩子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