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在《小超人帕门》连载结束之后,藤本弘又创作了《21卫门》,不过这部让藤本弘觉得非常“享受创作过程”的作品却反响平平。漫画人气不高,动画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动画,那么对于“零·工作室”来说,收入也会减少,所以藤本弘决定用一部新的作品来代替《21卫门》,这部作品就是《酸梅星王子》。
可是《酸梅星王子》的人气也并没有达到预期,动画也将随之结束。
除了《酸梅星王子》之外,“零·工作室”其它动画的制作也陆续结束。而此时,“零·工作室”的员工已经达到80多人,每个月光是员工的工资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如果没有新的动画企划能够开工,公司就没有收入进帐,公司的运营就会陷入巨大的危机。
1969年的8月末,“零·工作室”召开了一次董事会,在会上,藤本弘提出辞去社长一职,并提议由石之森章太郎担任社长,他认为石之森章太郎在动画行业里有着比较丰富的人脉,所以比自己更适合担任社长。
“零·工作室”在藤本弘任内达到发展高峰,但同样也是在其任内开始出现经营危机。平心而论,正如前文所说,由于“零·工作室”的经营模式是所有董事开会讨论决定,所以“零·工作室”的经营危机,跟藤本弘关系并不大。
当时,日本的漫画行业也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相对于七年前,公司刚成立的时候,现在的几位董事都成为了当红漫画家,手里都有各个杂志的连载任务,而为了处理这些任务,以及更好的管理版权问题,这些漫画家都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实际上,从1968年之后,这些董事在一起开会的次数就已经大大减少了,公司的实际运营几乎都是由铃木伸一和角田喜代一来完成的。
在成立初期,几个董事经常聚在一起构思企划、讨论情节、设计角色、制定发展策略,而这一场景在“零·工作室”成立的七年之后,已经不复存在。再加上这些人都是艺术家出身,并非那种理性的经商头脑,也没有公司的管理经验,在早期,几个董事为了能得到更多、更大的项目制作,开始扩大规模,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在公司扩大规模之后,运营成本就会增加,而他们又没有相对应的经营策略。虽然铃木伸一等人也在努力拓展业务,但是当时日本动画产业也处在一个高速增长期,竞争也非常激烈,而“零·工作室”这种规模,在预算成本上,跟其它公司相比,也没有优势。这一系列的因素,使得“零·工作室”能出现如此局面也就是必然了。
在石之森章太郎担任社长之后,董事们曾讨论并施行过一些举措,比如缩减员工规模、雇用制改为计件制等等,但是收效甚微。公司又回到了成立之初的入不敷出的状态。
1969年底,“零·工作室”再次召开了一次董事会议,在会上,角田喜代一把工作室目前的状况给大家说明了一下,并就工作室未来的走向,向其它几位董事征求一下意见。
藤本弘认为,正是由于自己的几部作品没有取得足够的人气,导致无法进行动画制作,让“零·工作室”损失了一部分收入,工作室到今天这个局面,自己是有责任的。
安孙子素雄安慰自己的老搭档说:“其实能做到今天,我觉得已经很可以了。动画制作,我们都是外行,有时不得不看着铃木一个人带领动画部在孤军奋战。”
石之森章太郎也说道:“是啊,我也觉得已经做的很好了。”
最初的几个人是怀着制作动画的梦想,聚在一起成立的“零·工作室”,在这七年里,大家一起从最初的艰难时刻走过,也有过辉煌。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特别是制作《铁臂阿童木》动画的失败,让大家也意识到,自己毕竟只是漫画家,虽然有着制作动画的梦想,但是现在梦想已经实现过一次了,那也是时候结束这个游戏,回归到自己的本质之中去了。
赤塚不二夫说:“那就到此为止吧。”
最后大家商讨一致同意,将“零·工作室”解散,唯一觉得对不起的就是那些员工。对此,大家也决定,除了尽最大可能在经济上给予补偿之外,还会通过人脉为他们介绍到其它动画公司去。
虽然决定解散的董事会是在1969年底,但是“零·工作室”真正解散是在1971年,之后“零·工作室”归到铃木伸一名下,成为其个人工作室,铃木伸一和仅剩的几名员工一起,进行版权管理等余下的工作。在这些工作结束之后,其它几名员工也相继离职,最后仅剩铃木伸一一个人。
2014年,“零·工作室”被清盘,相关资料都移交至杉并动画博物馆。至此“零·工作室”这个名字算是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在1969年底的董事会结束之后,藤本弘就马不停蹄的赶回自己的工作室,因为他要赶紧赶工,完成和小学馆说好的新连载。在《21卫门》《酸梅星王子》都没有获得好评之后,藤本弘也急需一部新作来为自己提气。不过藤本弘可能没想到的是,在随后几年里他的漫画家生涯会随着这部作品迎来巅峰。这部新作的名字就叫《哆啦A梦》。